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 无障碍浏览 | 进入关怀版 | 我的主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信息 > 新华社重磅报道点赞深圳 > 深圳经验 分享到:

看民生幸福标杆“深圳画卷”如何绘就
视力保护色:

默认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  2022-02-17

  开局“十四五”,先行看深圳系列报道三。过去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市委七届三次全会上总结过去的一年,“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市委‘1+10+10’工作安排,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在建党100周年交出了优异答卷”。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如何抓住“双区”建设、“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重大历史机遇,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让我们随着不同的视角一探究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深圳以先行示范区的使命担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推动“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迈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刚过去的这一年,深圳从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民生问题着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完成了151项重点民生项目和1万余件“民生微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

  住房关乎国计民生。深圳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将“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列入2021年市政府十大重点工作安排,兼顾住房“量增”与“质优”统筹解决各类居民的住房问题,努力向住有宜居迈向。

  “加快建”——住房供应力度更大、建设更快。深圳人口密度大于北上广,住房供需尤为紧张。如何提供更多住房、留住来深建设者,提升深圳人的幸福指数,深圳持续探索,锐意改革。2021年,深圳供应居住用地3.63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28万平方米,基本建成30个公共住房项目,建设筹集公共住房9万多套,供应4万套。根据近日发布的《深圳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期内计划供应居住用地不少于15平方公里,力争达到17.5平方公里、每年供应的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30%,建设商品住房35万套、建设筹集公共住房54万套(间)。

  长圳保障房是深圳近期规模最大的公共住房项目,位于快速发展的光明区,一期凤凰英荟城有9600多套公共租住房、人才住房已建成,二期安居鸣鹿苑项目6300多套保障性住房,预计今年上半年竣工交付。

  “有序降”——租赁住房选择更多、成本更低。在租赁住房领域,深圳深化开展首批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出台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率先出台租赁指导价格和涨幅标准,稳定市场租金水平。2021年,发放补助资金10.63亿元,累计拨付资金16.2亿元;拓展优化租赁平台功能,平台房源量超58万套(间)。据第三方机构监测显示,去年深圳全市房屋租金约72元/平方米,同比下跌5.5%。值得注意的是,深圳2017年年中的平均月租为72元/平方米。换言之,深圳房屋租金已跌回4年前水平。

  “舒心住”——居住品质更优、配套更全。老旧小区具有体量大、分布广、成本低、交通便捷等优势,既承载着城市记忆,又是年轻深圳人奋斗的“第一站”。在增量潜力有限的条件下,深圳在存量上下功夫,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计划,通过在市政府配套、小区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让老旧小区“内外兼修”、焕发新活。2021年,深圳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5个,惠及3万户居民。这其中包括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据悉,深圳全年实施了852个单元加梯试点,通过加梯带动居住环境改善、实现居民利益最大化。

  公共住房方面,深圳创新轨道车辆段上盖建设公共住房,提升市民出行便捷性和经济性,努力实现更高水平职住平衡。率先应用装配式建造及BIM技术,提升公共住房空间布局合理性和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同步优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居住品质。

  奋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本

  健康是民生之基。作为快速成长的超大城市,深圳医疗资源“先天不足”,加之常住人口爆发式增长、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其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前所未有。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大医疗建设投入,依托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奋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本。

  高水平医疗资源加速集聚。“以前一有大病就跑广州,现在深圳也有自己的高水平医院,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大病。”家住福田区的李先生由感而发。近年来,深圳大力补齐医疗资源短板,推动了一批优质高水平医疗资源加速落地。仅去年一年就新增省高水平医院2家、新增三甲医院7家,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31个。深圳市卫健委负责人介绍,本市参保人市域住院率达到98.1%,肿瘤医院市外患者占比达45%,“大病不出深圳”的目标基本实现,湾区医疗中心效应初步显现。

  去年12月18日,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深圳,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在华南区域开展癌症防治技术和健康科普的推广等工作。医院采取“一院两区”的管理模式,北京、深圳两个院区全面共享技术、人才、学科建设等肿瘤专科医疗及管理资源,必将较大提升深圳和华南地区肿瘤防治水平。

  做大做强基层医疗服务。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深圳创新性地规划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了15分钟就医圈。目前,深圳实现了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基本实现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过去一年,深圳新增社康机构60家,总数达802家。新增全科医生2024名,总数达7430名。新增6种疾病社区首诊“五折”、签约家庭医生“两折”的医保用药优惠政策,71项中医类治疗项目及中药实行一档参保人社康“七折”。“现在看病很方便,一般的感冒常见病我们一家都去离家只有几分钟步行路程的社康”,家住南山区峰景小区的李小姐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说到。

  加快建设一流健康城市。深圳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将健康深圳建设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议题和主要内容。制定居民健康积分规则,鼓励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63.93%。开展首届深圳健康活动月活动,发布首份《居民健康白皮书》,积极营造健康氛围。2021年,全市完成免费乳腺癌、宫颈癌筛查24.15万例、33.19万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14.55万人、听力筛查14.64万人,完成10.21万小学生窝沟封闭、25.6万幼儿及160.8万中小学生近视筛查。深圳居民健康指标持续稳定在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获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五大健康引领型城市首位。

  每年投入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超两成

  教育是国之大计。深圳人口规模大、增速快、外来人口比例高,适龄入学人口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如何更好满足居民优质教育需求,既考验决策智慧,更考验使命担当。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圳仍然舍得在教育领域大手笔投入,2021年,教育支出965.3亿元、增长13.5%,占全年财政支出的21.1%。

  千方百计加大学位供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圳持之以恒的目标,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学位需求,深圳提出了“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力争5年内新增学位一百万个,全力以赴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该计划的开局之年,2021年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51所,全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3.1万座,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超过50%、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7.9%。此外,深圳以近六成学位满足非户籍适龄人口入学需求,率先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午餐午休服务新模式,促进人的平等、全面发展。

  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位于光明区玉塘街道,是过去一年新建成的一所高中,办学规模为36个班级1800名学生,2021年秋季开学招收600名高一年级学生。“看着不断有新的高中建成,我们作为家长的心里也踏实了不少”,一位小孩在读初二的家长对记者道出心声。

  “集团化办学”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圳不仅满足于学位数量的增加,也重视提供更多优质学位,以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遍地开花”,已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

  因历史原因,深圳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福田、南山、罗湖等原特区内,而原特区外优质学位严重不足。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圳提出在深汕、坪山、光明、龙岗规划建设四个高标准高中园,坚持高起点办学,分别由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和深圳市高级中学等“四大”名校办学。按计划全部建成后将提供35100个优质普高学位,届时,深圳的公办高中学位紧缺的情况将得到较大缓解。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国家出台义务教育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减负规定后,深圳及时出台作业减负新规,开展校外培训减负执法行动,依法关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819家,压减比例达95%,开发4382个在线教学资源包,有效减轻中小学教师备课负担。不断提升辖区提供学生午餐午休服务和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解决学生放学、家长下班时间不同步的难题。“官方带娃”让市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更充足、幸福感更强烈。

  打造交通强国城市范例

  单程平均通勤距离7.6公里、时耗36分钟,在一线城市中,深圳市民出行幸福感最强烈。这源自深圳多年来对道路交通设施的超前规划、一系列全国领先的“黑科技”和人性化的交通治理。

  高起点规划交通网络。深圳通过优化交通体系完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为市民打造通达便捷、生态宜居的城市空间。以西丽综合枢纽为例,作为深圳市“三大战略工程”之一,西丽站的每一阶段建设进展都备受瞩目。从公布的规划效果图来看,西丽站规划总规模为13台25线,比起深圳北的11台20线更上一层楼!将引入赣深高铁、深茂铁路、广深第二高铁及深汕、深珠城际铁路等国铁,连接深惠、深莞增等城际铁路,接驳地铁13、15、27号线、29号线,与四周围合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形成功能强大的复合型城市综合体,给市民出行和居住创造极大的便利。

  智慧低碳交通领跑全国。作为一个常住入口1700多万、车辆每公里密度超500辆的超大型城市,深圳是公认“最不堵”的一线城市。这背后,是深圳超前利用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整合各类基础资源搭建战略性交通管理平台而产生的效果。据悉,全市新能源公交车16173台、新能源泥头车4200台、新能源物流车8.1万辆,保有量均居全国城市第一。此外,针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无序投放、过度投放、乱停乱放,深圳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精确管理全市40万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定点停放率提高到95%,这一有效做法被中央文明办向全国推广

  交通民生服务充满温情。既让车辆跑得快,又让行人走的稳,深圳在交通治理上下足功夫,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服务新格局。国际班轮航线增至302条,深圳地铁全网日客运量首次突破800万人次大关。2021年,深圳优化调整了公交线路108条,轨道一次接驳覆盖范围达90.8%。开设预约公交、社区微巴、通学定制巴士、旅游观光巴士等高品质公交线路700余条。增加停车泊位约29万个,停车泊位与小汽车保有量比例从2020年的0.84提高到0.90,停车难问题持续缓解。微信公众号“随手拍”功能上线后,市民积极投诉举报交通设施安全隐患、行业服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共建共治共享局面拓展了交通服务新格局。

  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彰显城市温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表示,深圳全力以赴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坚持将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一年,深圳城镇新增就业18.75万人,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4%,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养老金实现17连涨,社保累计减负25亿元。

  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就业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2021年,深圳把稳就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全市就业人口规模达到1249.26万人,超额完成17万的新增就业目标。开展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月活动,发布超4万个就业岗位。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全国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专项行动,发布岗位数约41万个。落实好国家、省指定的2490家企业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延续执行失业补助金政策,全年发放失业补助金26.17亿元,惠及65.79万人。修订就业创业政策,扩大创业扶持政策覆盖范围,创业担保贷款范围及条件全省最优,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54亿元。

  同时,深圳也优化了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向475名港澳人员发放创业扶持补贴589.25万元,为73名港澳居民发放贷款1813万元。落地实施“港澳台青年实习计划”“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530名香港大学生来深圳工作。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关乎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2021年,深圳发布了《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适度扩大至部分非本市户籍困难人员,是深圳这座有爱、包容城市的最好体现。同时深圳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00元,低保边缘认定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9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标准相应提高至每人每月2080元,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拥近千万的来深建设者,为了表达对来深建设者的关爱,深圳创办了国内首个专门救助来深建设者的专项基金:寻找需要帮助的人--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为来深建设者在深遭遇突发性重大疾病时提供救助,多次荣获中华慈善奖。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21年,就拨付资助金3252万元,为1800多名来深建设者送去救命钱。

  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飞奔在路面上的外卖小哥、滴滴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以什么样的路径参与社会保障系统、以什么样的形式得到职业伤害保障?深圳给出了答案。2021年,深圳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等8类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门槛,实现非深户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保。据悉,目前在深圳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工伤保险人员超16万人,既减轻了新经济企业负担,又有效保障了从业人员的权益,这是深圳努力将社保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兜牢民生幸福的一个剪影。

  同时,深圳的港澳台及外籍居民参保规模持续扩大,参加职工养老保险达4.7万人。一位去年在深参保的香港青年王先生为深圳的社保政策点赞,他认为深圳的社保和医保政策非常好,能享受“市民待遇”,有助于吸引港人来深圳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