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 无障碍浏览 | 进入关怀版 | 我的主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信息 > 新华社重磅报道点赞深圳 > 深圳经验 分享到:

看深圳如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视力保护色:

默认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  2022-02-16

  开局“十四五”,先行看深圳系列报道二。过去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市委七届三次全会上总结过去的一年,“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市委‘1+10+10’工作安排,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在建党100周年交出了优异答卷”。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如何抓住“双区”建设、“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重大历史机遇,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让我们随着不同的视角一探究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非常考验城市的治理能力。近年来,深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敢于较真碰硬,致广大而尽精微,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2%,PM2.5浓度降至18微克每立方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3.3%,茅洲河、深圳河水质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幸福,深圳正在“绿色低碳”发展路上奋勇争先,美丽中国典范的“大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郭万达看来,绿色发展理念正融入深圳城市发展肌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正在形成。

  绿道密织见经纬,成就深圳“山海连城”之美

  近年来,深圳实施“蓝绿交融”“山海连城”等城市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一脊一带十八廊”的城市生态骨架,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魅力。

  绿道让城市更贴近自然。深圳将城市骨骼与山峰海景相融合,现代化建筑之美与细草斜云之秀交相呼应,摩天大楼之壮丽与菱枝月露之疏朗珠璧交辉,多种绿道织就而成的绿色网络,如同一条条经纬线,串联起深圳的自然生态系统。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计,截至2021年,深圳已建成各类绿道2448公里,密度超过1.2公里/每平方公里,覆盖密度据全省之首。“推窗见绿,开门有绿“的城市格局,使城市绿道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观山赏景等功能于一身,使市民能够在大都市中充分享受自然之美,在钢筋水泥中感受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

  记者来深圳调研采访感叹道,深圳的绿道不仅具有骑行、田径、登山等功能性,绿道之美本身也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市民通过绿道边的花草树木,能够轻松观赏四时花开,感受四季变迁,春有风铃木,夏有凤凰花,秋有美人树,冬有簕杜鹃,每到花期都能吸引无数市内外游客打卡拍照。

  城市中也能体验“野”趣。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慢”下来越来越成为广大市民的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一种休闲方式。为满足数量庞大的户外运动人群需求,深圳正规划建设贯穿东西部的郊野径,主线总长超过300公里,并串联一个个森林郊野公园,使城市更加“野”趣盎然。已经建成开放的中部郊野径总长达24.74公里,跨越深圳市南山、福田和罗湖三区,以手作的方式推进森林郊野公园登山道建设,进一步延展郊野径的覆盖范围和徒步里程,已成为深圳户外发烧友周末与节假日争相打卡地。“一边体验野外的美景,一边享受徒步的乐趣,实在是太棒了!”很多市民纷纷点赞。

  为将深圳打造成更健康、更美丽、更自然、更具备人文关怀的绿色城市,深圳正开展“山海连城”计划,预计新建改造提升绿道60公里,建设郊野径230公里。通过串联山海廊道打造公园集群,统筹推进绿道、碧道、郊野径、远足径建设,实现休闲绿道、亲水碧道、生态廊道互联互通。

  治污深圳敢较真碰硬,突出精准科学系统

  近年来,深圳舍得在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下本钱,也敢于较真碰硬,突出精准科学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全面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效,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2021年中央环保督察迎检高质量完成,无督办案件,无被通报的典型案例。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茅洲河从“污染典型”蝶变成“治污典范”,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优良率达86.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AQI)比例达到96.2%,PM2.5年均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居国内超大城市第一。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冶污效能。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一直是运用数字、信息等现代技术加强环境治理的先锋。智慧工地是一种综合应用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技术驱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模式。深圳宝安通过建立智慧工地平台,通过这个系统,施工单位可以自动识别监测风险源,执法人员可以线上开展人员到岗、安全施工等情况抽查,所有隐患追踪到底,工地就像装上了智能大脑,让监管更方便。

  CIM平台结合了大场景 GIS 技术,小场景BIM技术,物联网IOT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包括污染治理在内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全方位的“三维空间底板”。记者了解到,深圳正在建设CIM平台,加强“一网统管”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大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固体废物、土壤、环评等模块建设,将大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土壤等监测点位和监测情况以及“三线一单”、项目环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等数据全部落到CIM平台,建成后污染可实现实时全程监管。

  以“零容忍”的要求护航生态环境质量。深圳对生态环境实施严格的保护制度,坚持从严执法,以“零容忍”态度保持高压态势开展环境执法。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按照“顶格”进行行政处罚,同时对涉嫌环境犯罪的移交公安。据了解,今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利剑五号”执法行动,涉及减污降碳,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强化安全风险防范、大力消声降噪、保障生态安全、推进‘一证式’监管”等6个方面23项具体执法行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748宗,处罚金额1.13亿元。

  垃圾处理“能源生态园”模式,化“邻避”为“邻利”

  过去,一提到建垃圾焚烧厂就会被市民视作是“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好是好,但不要建在我家附近”,垃圾处理的“邻避效应”一直困扰着城市治理者。如何打破市民的困扰,让垃圾处理设施化“邻避”为“邻利”,深圳在这方面通过探索垃圾处理“能源生态园”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最高标准升级垃圾焚烧厂,解市民“邻避”心结。据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烟气排放执行全球最高标准。其中,市民群众最为关注的二噁英类指标,仅为欧盟标准的一半。近年来,通过最高标准改造,全面无害化处理,生态现代化转型,深圳逐渐解开了市民“邻避”这个心结。

  记者来到盐田能源生态园走访,远远望去,电厂主体建筑造型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白天鹅,坐落在梧桐山半山腰上。走进园区,居然没有一点异味!周围满眼翠绿,园区环境出人意料的干净、明亮、整洁。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设有咖啡厅、驴友之家、休闲花园、科普教育基地等便民设施,已经成为市民“网红打卡地”。记者走访后感慨,没想到原本人人厌恶的垃圾处理厂,竟然会成为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

  打造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园,化“邻避”为邻利。深圳的垃圾焚烧厂,正在向集“生活垃圾处理+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休闲娱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能源生态园转变。自南山、宝安、龙岗等五大能源生态园投产以来,全市垃圾焚烧实际处理能力约2万吨/日,生活垃圾可实现全量焚烧。无废、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南山能源生态园里,市民可在服务区品尝美食、远眺小南山及伶仃洋美景,还可探访垃圾焚烧工厂车间、聆听科普讲座,在垃圾焚烧发电厂,这样不可思议的画面,每天都在真实发生。家住能源生态园周边的市民可共享园区内的配套设施和各项便民服务,“邻避”正在转变为“邻利”。

  争做“双碳”领跑者,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国内大城市最优

  能源结构加速绿色转型。截至2021年底,深圳单位GDP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3,单位GDP碳排放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5,均处国际先进、国内大城市最优水平。过去一年清洁能源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清洁电源装机占比达7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54万辆,累计建成充电桩9.7万个,建设规模国内领先。公交车和出租车100%实现纯电动化,应用规模全球最大。全市装配式建筑总建筑面积累计47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比和规模均位于全国前列。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能源转型总体思路是压煤控油增气,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据悉,深圳已建成“多气源、一张网、互联互通、海陆共济”的天然气供应格局,陆上有西气东输二线,海上有多国进口LNG气源。未来,深圳将进一步发挥天然气资源枢纽优势,打造“亚洲东部LNG加注中心”。

  “双碳”战略深圳在行动。据深圳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深圳正在系统谋划双碳工作,推动构建“1+1+N”政策体系,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各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预计今年就会正式出台。

  “我每天都会打开自己的碳账户查看今天的减排额,看着不断积累的碳积分,感觉自己也参与了国家‘双碳’战略,特别有成就感”,市民王女士自从使用“低碳星球”以后,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出行了。

  2021年11月,深圳碳普惠体系正式公布,今后,个人碳减排可通过“低碳星球”小程序交易变现,用户的每一次绿色出行,都可在“低碳星球”上累积碳积分,未来可兑换商品。据测算,深圳公交车、出租车每年碳减排量的市场价值高达16亿元。未来,这些碳减排价值将惠及到每一位绿色出行市民的碳账户上。

  深化环评制度改革,从传统的行政审批向政府主动服务转变

  深圳作为全国首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环评制度改革被列为首批授权事项清单40条之一,通过实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深圳环评管理机制。2021年9月1日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上明确深圳实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制度。过去一年,深圳重点聚焦探索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制度,通过改革环评管理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审批效能。

  区域环评改革实现了“两个转变”。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三线一单”的有效实施和落地应用,深圳市以“三线一单”为基础,建立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制度,由过去企业编制环评文件报政府审批,转变为政府统一组织区域环评,环评管理从行政审批向政府主动服务转变,企业享受评价成果,大幅降低企业开办成本。

  对环评实行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后,深圳对建设项目实行精细化的分类管理,将较复杂、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纳入重点名录,实施审批管理,依法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将较简单、环境影响可控的建设项目纳入清单管理,无需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建设项目环评数量将减少90%以上。

  深圳已在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光明区、龙华区、盐田区等选取有代表性区域开展环评改革试点。纳入区域环评清单管理的项目,免于办理环评审批手续,企业执行清单管理要求即可。企业在项目开工前,书面承诺落实相关清单管理要求;在建设期和投入使用后接受环保部门的事中事后环保监管。